民法典是如何规定诉讼时效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不断提高。 同时,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也推动了法律的完善和更新。 在民法典中,诉讼时效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条款,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民法典中如何规定诉讼时效。 民法典中规定诉讼时效的客体为请求权,即当事人请求他人给予帮助、技术指...
民法典是如何规定诉讼时效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不断提高。
同时,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也推动了法律的完善和更新。
在民法典中,诉讼时效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条款,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民法典中如何规定诉讼时效。
民法典中规定诉讼时效的客体为请求权,即当事人请求他人给予帮助、技术指导、提供服务等的权利。
根据民法典第152条至158条相关规定,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请求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事项,因超过时效而丧失法律权利。
对于个人请求权,民法典规定时效为3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当事人未主张的,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时效中断。
从中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对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请求权,民法典规定时效为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中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不包括当事人请求赔偿青春损失、健康损害、身体损害等人身损害的期间。
对于人身损害的期间,民法典规定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此外,民法典还规定了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其中,中止是指在时效期间开始后,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或者虽能行使请求权,但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完成请求的,中止时效;
中断是指在时效期间开始后,当事人因遭受不能克服的外部障碍而中止行使请求权,但当事人能够证明自己的权利已经受到侵害,中断时效;
延长是指在法律规定的延长期间内,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延长时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当事人在时效期间内未行使请求权,则丧失了胜诉权。
因此,在签订合同、办理银行开户等事项时,应当注意了解相关法律规定,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总之,民法典中规定了诉讼时效这一重要的法律条款,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当事人应当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及时行使请求权,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