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诉讼时效过期该怎么办 2. 了解民事法律时效的法律规定 3. 民法总则规定的民事法律时效 4. 不同地方法律法规规定的民事法律时效 5. 民事法律时效过期的处理方式 6. 如果民事法...
随着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民事法律时效的规范也越来越严格。
民事法律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当事人在一定期间内享有的权利在一定条件下丧失时效期间的规定。
如果民事法律时效过期,当事人就丧失了法律上的时效权利。
那么,民事诉讼时效过期该怎么办呢?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民事法律时效的法律规定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不同法律体系下也有不同的规定。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我国《民法总则》和各个地方法律法规关于民事法律时效的规定。
根据《民法总则》第188条的规定,民事法律时效为3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当事人不知道权利被侵害的,时效期间为1年。
我国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对于民事法律时效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例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审判适用法律问题的意见》第20条规定:
“民事法律时效为3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8条规定:
“民事法律时效为3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如果民事法律时效过期,当事人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当事人在民事法律时效过期后故意拖延不采取相应措施,将丧失法律上的时效权利。
向对方发送书面通知,说明权利被侵害的事实,并要求对方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对方没有履行期限,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过期时间已经超过2年,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延长民事法律时效,一般需要提交申请书、证据等申请材料。
如果民事法律时效过期,当事人应当尽快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丧失法律上的时效权利。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